第八十七章 苍生之事付鬼神-《水浒新秩序》


    第(1/3)页

    南阳、颍昌两府的百姓都是倍受官府压榨的大宋子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郾城县清野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在临安也照样会发生。

    当然,大宋君臣站在临安高高的临安城墙上,只能远远看到浓烟四起、百姓被兵卒驱离的景象,却没法听清百姓们的哭泣和咒骂。

    但失去家园的百姓们迟迟不愿离开,甚至还与清野士卒爆发冲突的混乱场景还是依稀可见。

    这些情况,都与赵官家幻想的百万军民共抗同军的场面严重不符。

    只在城墙上待了半个时辰,心神不宁的赵桓便放百官离开,自己也匆匆回到宫中,召兵部尚书孙傅进殿询问迎敌之策。

    孙傅年仅四旬,进士及第后,历任秘书省正字、监靖御史、礼部员外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两个月前,兵部尚书路允迪受主战的李纲、吴敏牵连而被罢,孙傅接任其职。

    可以看出,直至官进兵部尚书之前,孙傅既没有出知州县任经历实务锻炼,也没有从事过军事相关的任何工作,都只是在大宋中枢出任清要之职。

    太平时节,用这样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执掌兵部都非常不妥,更别说现在国家将要灭亡,迫切需要知兵之人管军的危急时刻。

    孙傅能爬上这个要害岗位,与赵官家莫名其妙的用人原则有一定的关系,但也绝不是凭眼缘看运气。

    朝堂之上那么多人,能被皇帝信重者,必有其过人之处。

    孙尚书的过人之处便是博闻强记,才思敏捷,肚子里确实有货。

    赵桓登基时内忧外患,诏群臣献策,时任中书舍人的孙傅上章,乞复祖宗法度。

    皇帝不明其意,召孙傅问对,其人答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短短的一句话,便生动概括了大宋百余年来到政治变迁,让急需民心的皇帝意识到了复祖宗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兵部尚书之任虽是赶鸭子上架的临危受命,孙傅却能极快进入状态。

    几天之后,便理清了本部业务。

    不到两月,就翻阅大量兵书战策,还能结合时事信手拈来。

    日前,户部尚书梅执建议皇帝下诏清野,赵桓犹豫不决,也是召孙傅入对。

    孙尚书张口就是“魏国公(二月份才受到赵桓追封的范仲淹)《论西事札子》有言‘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当场便坚定了皇帝的决心。

    现在,赵桓隐隐觉得清野好像做错了才仓促回宫。

    但其人刚带百官登城观看了士兵清野,此刻却不好这么快就打自己的脸。

    因而,孙尚书进殿后,皇帝便没有提清野之事,而是直奔当前的危急形势。

    “孙卿,正乾皇帝用兵惯于以势压人,同军不动则已动若奔雷,其部既然已经渡过黄河,不日将至临安城下。

    朝廷日前才仓促下诏征兵,恐缓不济急。临安城中兵少将微,难当同军全力一击,局势危急,如之奈何啊!”

    “陛下勿忧。”

    孙傅刚才也在城墙上,同样看出了清野的情况很不妙,但皇帝似乎又有了胆怯退缩之意,这可不行,得赶紧打气。

    而且,其人还真有破敌之法,正准备献给皇帝。

    “臣观同军过往战例,并无殊异之处,唯火炮犀利无双,我朝亦有火炮,然射程、威力皆远不及大同,并非工匠之技不如人,实乃同军善用妖法。”

    孙尚书一开口,便让皇帝大惊不已。

    源于对自家老爹装神弄鬼的极度反感,赵桓一直对神鬼之事敬而远之。

    其人曾为质大同军中多日,也是近距离见过同军官兵行军训练的。

    说起来,同军与禁军的普通士卒都是两条胳膊两条腿,还真没有什么不同。

    甚至,大宋精挑细选的御营班直从整体外形上看,还要比同军士卒更高大威猛。

    但正是这样看起来没有多大差别的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些宋军战俘转化的同军兵卒,照样彪悍无比,完全没有道理可言。

    赵桓一直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出于正乾皇帝的英明神武,而且后者身上确实有一种让他高山仰止的神秘气场。

    皇帝英明神武当然可以让臣子更加听话,但皇帝也不是能够撒豆成兵的神仙,能做到事情其实很有限。

    做了这么久的皇帝,赵桓早就知道皇帝真正的权力和影响力究竟有多不靠谱。

    他也是皇帝,可连自己传旨内侍的小命都护不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