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同宋夏没有演义-《水浒新秩序》


    第(3/3)页

    而地域更加广阔的河东和燕西两路,就只能出偏师牵制夏军的力量。

    这也是夏国君臣认为大同不可能在秦凤三路入手前灭亡夏国的原因之一。

    毕竟,夏国虽穷,可也是有数千里纵深,危急时能征召数十万大军的顽强国家。

    大同帝国若想灭掉夏国,最少也得投入十余万大军正面作战,而为了保障前线大军所需军粮的转运民夫还将数倍于此。

    以同军的战力,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莫说拿下秦凤三路,直接打过长江,再次灭掉内部还没有理顺的新宋政权都不会太费事。

    何苦冒着后路被秦凤路宋军袭扰的风险,灭掉实际是本国助力的夏国?

    所以,不光夏国君臣不相信大同现在会灭亡夏国,秦凤路宋军诸将帅也不相信这个玩笑般的消息。

    早在教主道君皇帝迁都南阳府之前,就曾迫于大同步步侵逼的巨大危机,派使者联络夏人,并援助了夏国大批物资,以期后者出兵牵制大同为大宋分担压力。

    但夏人得了好处后,不仅没有帮大宋,还趁大同灭宋之际,出兵攻下了西安州、怀德军等地。

    因而,夏国使者由怀德军进入泾原路,就被宋军士卒扣住,不允许其继续前进。

    得知夏人的来意,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动了心。

    由于大同莫名其妙的操作,本来是川陕独抗同、夏两国的必死局面,即将变成宋、夏两国联手抗同,当然是好事。

    可惜,张浚虽然位高权重,名义上统管川陕两地,实际却号令不动一帮桀骜的西军。

    大宋朝廷亡而重生,威望尽失,若不是看在蜀地钱粮的份上,西军大爷们连朝廷都懒得搭理,更别说时年才三十一岁的幸进之臣张浚了。

    张相公也知道自己威望不足,到秦凤路后,先访问风俗,罢斥奸赃,再以小赵官家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权大肆封赏,以期笼络住各地军。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秦凤路接连挫败了夏军和同军的进攻,一大批战将经受住了战火考验,在陕西军民心中的威望日增,足以镇守一方。

    张浚代朝廷晋升这些人的官职,如其说是乱用职权,还不如说是对乱世军头个人威望辐射效应的追加认定。

    所以,这番“官职大甩卖”的效果自然有一些,可也只“有一些”而已。

    得知张相公对夏人的计划动了心,之前才升官的诸将纷纷表示反对。

    知熙州事刘锜乃是泸川节度使刘仲武之子,比张浚还要小一岁,赵构登基后,才特授陇右都护知岷州事。

    其人的资历最嫩,说话还委婉一点。

    刘知州认为下宋夏两军严重缺乏互信,联夏抗同没有操作性。

    宋军可以在夏军拖住同军的情况下,攻击永兴军路。

    但本方的所有军事行动完全独立,不应该受到夏军的任何影响。

    而新任泾原路经略使曲端的话则直接得多——夏国想联宋抗同可以,先退还西安州和怀德军等地,并赔偿大宋的损失。

    还要将作恶屠杀宋民的夏军将领交给大宋处置,再谈其他。

    因接连打败夏、同两军而威震陕地的西军新秀知秦州事李彦仙一如既往的狂傲。

    其人话中有话,言“夏人狡诈无信又称藩于同,焉知此举不是大同的反间计”,就差公开指责张浚利令智昏、诸将只看表象不动脑子了。

    联夏抗同之事就这样被西军诸将搅黄,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却不愿就此放弃。

    其人随后以反攻永兴军路为名,调整了秦凤路兵力部署,只待同夏两国真打起来后再说服众将出兵。

    结果,还真让张浚等来了机会。

    九月初三,大同正乾皇帝发布《讨夏檄文》,正式向夏国宣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