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拨乱未必反正-《水浒新秩序》
第(3/3)页
大宋最能打的文武重臣都支持派重兵护送同军出境,赵桓这没主见的皇帝也只能顺应人心,派兵出征了。
赵官家当下便分遣将士,以卒万于数道并进,且戒诸将度便利,可击即击之。
并诏凡依附同朝的官民只要复归本朝者,朝廷不予追究,许各还其乡国。
出兵前,军帅种师道再三要求各部务必大张旗鼓,缓进勿急,只要将同军礼送出境就算完成了任务。
其人强调这么多,就是怕有人贪功,导致仗打完了还败一场。
各部军将也不想枉送性命,出南阳府之前都严格遵守了制置使的要求。
但得知同军早在三日前就果断撤出境内且一路不停后,一些军将便有了别样心思。
须知道,这次同军入寇,汝州、颍昌府等州县官员可是尽皆降敌了的,尽管天子下诏免除了他们的罪责,但大军不到,哪有那么容易反水?
这种不用打仗就能收复失地的大功,谁不眼红?
另外,遍地的盗匪也是功劳,还有金钱。
这些人趁着天下大乱可没少捞好处,军爷们再从他们手里劫下钱财天经地义。
宋军将士不敢跟同军交战,却对这些战斗力更渣的盗匪没有半点心理阴影。
既能得功劳,又能捞钱财,还能恢复军队士气的好事,谁会拒绝?
于是,各部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抢功劳竞赛,并很快抢红了眼。
有些人追不到到处乱窜的盗匪,便将注意力放在了惊慌失措的百姓身上。
汝、颍等地的百姓万万想不到,同军打过来没多少的事,甚至还保护百姓。
反倒是入侵者退走之后,才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但百姓做完噩梦后,就轮到宋军自己了。
当宋军统制杨世可率两千人渡过颍水,准备向东收复颍昌府长社时,同骑突至。
其部当即大乱,将士们争相渡河,淹死者众……
事实上,统帅骑兵师的岳飞虽然杀了回马枪,却没有再启战端的想法。
只因杨世可等人急于求功,闹得实在不像话,为了震慑这些眼里只有钱财不顾惜百姓的家伙,其人才决定杀一杀他们的锐气。
此“战”中,同骑仅仅冲锋了一段距离,并没有与宋军直接解除,也没有射出一箭,便吓得两千宋军争相蹈河,造成了死伤数百的夸张战果。
战报送至正乾皇帝御前时,徐泽的车驾已经返回了河北,正向河东路进发。
宋军向来都有礼送侵略军出境的光荣传统,战部的战前推演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徐泽在撤兵前便给岳飞等人下达了“勿轻启战端也勿涨宋军士气”的命令。
因而,收到岳飞送来的“请罪书”后,正乾皇帝非但没有追究其人的问题,还下诏予以表彰,并派人前往临安,质问宋廷意欲何为?
临安城中,继解除党禁,释放重用旧党的信号后,赵桓这段时间接连出招,正努力将因大战而内外混乱不堪的大宋扳回正轨。
同军主力撤出南阳府的当天,其人便下诏京师解除戒严。
次日,再诏精减明堂班朔布政官。
解除戒严是展示朝廷有控制局势的信心,稳定京城人心的必然举措。
而精简礼仪官员编制,依然是拨乱反正的行动。
同军全部撤出南阳府后,赵桓继续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其人先是下诏大赦天下,并诏谕士民,自今以后国家一切事务一律遵照祖宗旧制办理,凡是蠹国害民之事一律停止、废除。
一日后,再诏罢除宰执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及殿中监、符宝郎,并诏用祖制选择能得军心的武臣为同知、签书枢密院,以有威望的边将为三衙统帅,要求监察御史言事如祖宗法。
以此,期望朝中重臣能各安主业,抓好本职。
第(3/3)页